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一实验为主要内容,传统教学,直接对实验进行讲述,强调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试性教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思维局限。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课堂,所以灌输式教学必须被淘汰。因此我做了一定的调整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动态发展中完成本节课,以期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从以往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课中已经对空气中部分成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全面,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思维活跃,对化学实验很好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过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出问题:如何粗略的测量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教师评价教师演示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直到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难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具:集气瓶、烧杯、玻璃管、橡皮软管、弹簧夹、燃烧匙、橡皮塞、胶头滴管、酒精灯水槽、火柴、红磷、玻璃钟罩。教学过程:一、引入: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入的气体──空气。讲述: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你们知道吗?生1: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我们呼吸,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生2:有二氧化碳,生物里边说植物能吸收空气里的二氧化碳。生3: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师: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以及其他许多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二、探究活动:师:今天我们也学学科学家们,用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我们一般可以利用可燃物质的燃烧将氧气反应掉,测量剩余气体的体积,这也是测量或和气体中某种气体体积含量的常用方法。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1.对于可燃物的选择教师提供实验药品的选择:A红磷B木炭C硫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固体)碳+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硫+氧气二氧化硫(气体)【讨论分析】:生1:选B生2:不对,碳与氧气反应,虽消耗了空气的氧气但却生成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碳,填充了所消耗的氧气的空间,所以不选B;生3:同理我就不选C。生4:只有红磷燃烧不产生气体,我们集体认为应该选红磷。师: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我非常佩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设计一下实验装置。2.试验装置的设计:(对于反应容器的要求:密封、透明、有刻度同学们没有什么障碍,但如何读取可燃物燃烧所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这个问题使课堂一度陷入了沉寂,毕竟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终于有了结果,有的同学认为,可以用容易读取体积的物质来填充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于是实验装置的雏形就出现了。)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红磷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师: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少量无法测定。其他的同学对此有何看法?应该怎么改进?谁来帮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