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文章,积累重点词汇,疏通文意。2.体会作者借莲花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说”这种文体特点。学习重点:积累重点词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预习交流【活动一】读写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可爱者甚蕃________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濯清涟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________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隐逸者________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2.结合注释,积累重点词汇。甚蕃______独爱菊______而不染______濯清涟___________不蔓不枝____________香远益清________亭亭净植________而不可亵玩焉______陶后鲜有闻_______同予者何人______宜乎众矣_________予谓菊_________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朝代)_________,哲学家,道州营道人。2.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____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___或叙述事物,也可以______和_______感情。通常借助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预习心得体会。二、合作学习【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步骤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语气、断句等。步骤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指出不当之处。全班齐读。步骤3.重点句子的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活动二】整体感知步骤1.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实虚词)步骤2.针对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文中具体描写莲花的句子是什么?(2)文中一共写了几种花?喜爱各种花的人都是那些?每一种花代表怎样的人?(3)文章的两个段落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活动三】精读突破步骤1.赏析内容(1)在作者的描绘中,莲花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文中作者三次提到“菊”、“牡丹”有什么作用?(3)作者借莲花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步骤2.体会写法(1)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对莲花的赞美上,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2)文中的莲花是作者歌颂的对象,菊和牡丹起到_______作用,其中菊是_______衬托,牡丹是_________衬托。(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学过《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借莲花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文中第一段是对莲花的_________,第二段是对三种花的___________,从而表达自己的志向。【课堂小结】我学习,我总结。“说”这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文。本文写法:托物言志。【巩固提升】1.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几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C.作者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D.文章的第一段中的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音韵和谐。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课后练习】1.解释加点的字亭亭净植__________出淤泥而不染______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世人甚爱牡丹_______2.翻译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家长签字教师评价批改日期【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