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教学难点: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二、作者简介仇春霖,当代作家,教授。(笔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苏省盐城人。5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既写杂文、寓言,也写科学小品文和文艺理论。出版的寓言集有《无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编,制成动画片。)三、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甘露”本是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而“秘密”则给“甘露”批上了神秘的面纱。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揭示事理。2、科学小品是一种独特的说明文体,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往往用通俗易懂、丰富多采、形象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表现科学内容,阐述科学道理,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科学小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宣传科学知识,因为它面向的读者群体并不是专业人土,所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是它必须具备的特色。本文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成功的范例。阅读时,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要重点关注修辞、修饰语和限制语、描述性的动词或形容词等。四、整体感知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仇春霖()蟠龙()天赐()蚜虫()其甘如饴()2.解释词语:甘露:文中指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吉祥:是指好的运气。梦寐以求:寐,睡着了。睡梦中也在追求,形容愿望迫切。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奇怪的程度。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本文指蚂蚁排成队、忙乱的样子。亲密无间():间,缝隙。形容非常亲密,没有任何隔阂。本文形容蚂蚁和蚜虫关系密切。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文中比喻蚂蚁背着蚜虫忙碌的样子。蚕食:象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文中指蚜虫吃植物茎叶的情形。饱食终日:整天只是吃饱饭不做事。文中指蚜虫依靠蚂蚁得到充足的食物,活动量很小。3、文章结构全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是(1—3)自然段,介绍甘露在中国古代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第4段到结尾为第二部分,以科学的眼光为甘露“解密”,揭开“神物”“圣药”的面纱。可以分两层。第(4—8)自然段为1层,进一步揭示了甘露的秘密。第(9—11)自然段,集中笔墨进一步揭示了蚂蚁与蚜虫的关系。(在古代,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对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存在着种种对甘露的错误认识和荒唐可笑的奉崇行为,文章就是以古代人对甘露的态度,渲染了甘露的神秘光环,为它披上神秘的面纱。)其中第1自然段说明了甘露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瑞征。第2自然段说明了甘露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被称作“天酒”、“神浆”;第3自然段介绍了汉武、乾隆等帝王筑承露盘以求上天赐露的事迹,进一步表明甘露在古人心目中神化了的地位。(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段概述,后一自然段描述两位帝王,指出他们造承露盘将永远得不到甘露,为下文揭秘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第一层又分成几个部分的内容来写。其中,第4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一句“所谓的甘露,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的“神灵之精”,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揭开了甘露的神秘面纱,(而且这个结论让人有点啼笑皆非。)总领文章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为一个层次,介绍蚜虫,详细地介绍了蚜虫的名称、种类、生活习性和危害。(语言平实、准确,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文字言之凿凿,的确是“诚言不谬”。)第6自然段使用较为详细的方式说明了蚜虫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并科学地说明了排泄的成分,证实了其确实有营养成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