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3.把握本文主要写法。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2.把握本文主要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屏示诗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诗人们对富春江的景色是极为推崇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富春江,去欣赏一番。二、介绍富春江富春江,全长110公里,在浙江境内。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三、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1.体裁介绍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书:书信,一种文体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四、朗读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2.教师明确读音。3.自由朗读。4.分组齐读。五、理顺文章大意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参考: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六、整体感知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明确: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第三段写山,突出奇3.本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明确:总分结构。先总写山水特点,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七、作业1.背诵课文的第一和第二段。2.自主查找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