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目标】【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熟读课文,感知内容1.孔子名,字,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是家学派创始人。2.《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及其门徒的。3.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和《》;五经指的是《》《》《》《》和《》,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4.给生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曾()子罔()殆()箪()好()之者肱()笃()志二、疏通文意,积累词语学习步骤:①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习的步骤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在白板上投影重点字词、句子,组员根据提示自我疏通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与组内同学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学习。②每段选1-2名同学到白板前展讲,疏通文意。翻译完毕后,同学可就难点、疑点进行质疑,由展讲同学或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老师点拨指导。③教师在学生翻译、质疑完毕后,用白板出示正确译文,学生记录重点难点。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并疏通文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习:。说:。朋:。知:。愠:。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信:。传:。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立:。惑:。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知:。可以:。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堪:。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好:。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水:。肱:。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行:。从:。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逝:。斯:。舍:。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仁:。三、分析课文,质疑解难1.把《论语》十二章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1)求知态度:(2)学习方法:(3)修身做人:2.课文中的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试着把他们找出来并试着解释。四、梳理归纳,盘点提升1.归纳概括文中的几种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1)通假字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可以为师矣2.“而”的用法①表顺接关系:②表转折关系:③表并列关系:【知识链接】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