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3、适当介绍有关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重点难点背诵诗词教学方法体会诗词的意境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木兰诗》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教学过程一、导入《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二、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机杼: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三、.教师范读全诗。四、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五、.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3、第三节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4、这一节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第二课时《木兰诗》教学重点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教学过程一、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二、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