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诗创作背景。2、了解诗人所表现出的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迷惘心态。3、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诗形象可感的语言。2、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3、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离开故乡的情感。难点:理解诗歌表现真实情感的艺术力量。【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二、走进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为什么叫食指呢?(提问)因为我们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71年参军,在部队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三、预习检测:1、生字识记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2、词语识记骤然:突然。吃惊:受惊。3、预习效果反馈(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中反复出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何用意?诗人在这一刻感受如何?透过诗人的感受你能不能想象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理?用诗中的相关语句回答。2、作者为什么把“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为题目?五、合作探究:1、第二段“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第四段中又说“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是怎么明白的?而又明白了到底是什么事情呢?明确:“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表达出作者在狂热后的一种迷茫,火车站的汹涌人潮裹挟着作者上了火车,但是要去到哪里,去的地方是怎样的,这意味着什么,作者茫然无知。因此有了一种惶恐,才会“吃惊的望着窗外”。而当火车开动的这一瞬,作者被将要离开故乡,母亲的悲伤所刺痛,疼痛后才明白,原来自己要离开故乡与亲人,离开自己原先的生活,将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与事。2、诗中的意象“针线”“风筝”应该怎么理解?在这个意象之下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化用了唐朝的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从古至今只要离家就会想到母亲,“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情感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战天斗地,挥洒青春,青山碧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离别的酸楚被无限的放大。诗人为一代青年在口号的热情与茫然中找回了情感。因此要读出一种离别的眷恋与酸楚。诗歌能让你感动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