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三、掌握字、词:正音:嵌qiàn、行háng(这里不念xíng)列、嗤chī、捻niǎn、恣zì;踌躇chóuchú摩挲suō、陡dǒu(不念tuó)然(以上并释义)辨形:辨辩辫;地窖(窑)(括号内是错别字,下同)、鞠(nd躹)躬、清晰()。释义:赫然窘、颓唐、恣情、不能自己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从“‘一面’的印象”到“‘一面’的力量”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二、检查课前预习。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拚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三、划分段落层次。(一)确定自然段。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以下二例都应当划为一个自然段: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段。(二)划分段落层次。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1自然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理;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四、指导学习课文。(一)学习1——3自然段。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