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静夜》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语言美、新奇美。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静夜》。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拼音。漏出()鲛人()模糊()()2.解释下列词语。(1)笼罩:(2)疏星:(3)鲛人:(4)流珠:3.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2)朗读提示:①把握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意思忧郁的感情基调。②朗读节奏要轻松、柔和、舒缓。③注意朗读节奏(不能读破词)和重音(强调和突出的部分)。范读: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3)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朗读,师生点评,最后集体朗读。三、探究赏析1.哪些是写实的诗句?2.哪些是想象的诗句?知识链接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4.在诗中“鲛人”指哪一类人?(温馨提示:联系作者及时代背景来理解。)5.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6.根据提示点拨背诵诗歌。四、积累迁移1.一首诗歌往往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学习诗歌不但要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还要体会其中精粹的艺术魅力。试体会本诗中的写作特色。●备教卡片《静夜》在写法上有美、雅、奇三个特点①音韵美。这首诗不长,仅8行2节,节奏匀称。第一节诗1、3行,2、4行分别押韵,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诗的1、2行及3、4行两两对应,句式整齐,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种齐整的美。第二节1、2、4行押韵,句式结构与第一节相反,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荚。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②环境雅。第一节诗写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③想像奇。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了,…………(2)笼中的小鹦鹉,……(3)月光照在地上,……(4)我不在父母的身边的时候,……五、布置作业1.仿写新诗。运用联想和想象,围绕“家乡”仿写新诗。2.推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天上的街市》二、1.缥缈(piāo)(miǎo)笼罩(lǒng)漏出(lòu)鲛人(jiāo)2.(1)缥缈:也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2)甚:很、极。(3)闲游:悠闲地逛。(4)定然:必定。(5)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6)模糊:不分明,不清楚;混淆。3.(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