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故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2)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3)环境描写的妙处。2、过程与方法:探究、讨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作者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责任感。2学情分析1、识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600个左右的重点汉字,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2、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概括能力,找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知道阅读课文时要做到:边读边想。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3、写作:多数学生能模仿课内的文章进行仿写和自己创作。一小部分学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丰富、句子流畅,文意新颖。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标点使用仅仅停留于句号,一部分学生还不会使用标点,错别字还比较多,也有个别孩子所写的话存在严重病句或者学过的字写不出的现象。3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小说结尾的深意。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活动2【讲授】故乡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老师总结。分析闰土形象,了解对比手法。1、通过“我”的回忆,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健康、壮实: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外貌)活泼机智: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动作神态)淳朴可爱: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对我的态度)无忧无虑,快乐纯真: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对生活的态度)2,、中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饱经风霜: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外貌)苦不堪言、麻木迟钝: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动作神态)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对我的态度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要一副香炉和烛台。(对生活的态度)3、闰土从少年到中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从母亲和“我”的叹息中可以看出,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精神上的禁锢,自身的麻木,使一个活泼的少年被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4、闰土前后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将二者对照着写,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形象地写出了闰土的巨大变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社会对生命力的摧残与扼杀,更能激起对闰土不幸命运的同情,从而思考产生不幸的根源,引起对变革社会的思考。活动3【练习】故乡从一个人对待朋友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从小说里,“我”对闰土的态度上,同学们体会一下,“我”是个怎样的人?珍惜儿时的友谊,关切朋友的际遇,富有同情心。活动4【测试】故乡一、给画线字注音。隐晦()惘然()颧()潺潺()嗤笑()鄙夷()恣睢()秕谷()二、理解填空。1.《故乡》选自《》,体裁是,作者是,原名,文章以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变形题)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①闰土:是一位勤劳朴素、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典型。②杨二嫂: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