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第二框题的教学:展开教学:一、“谁都不能违法”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哪?2、学生探究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2)学生讨论并填写P93页的表格: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4、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二、“犯罪必受惩罚”1、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4)学生讨论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3、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拾金而昧违法吗?教师归纳小结:拾金而昧已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根据《刑法》:将他人遗忘物或埋葬物非法侵占拒不交出属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可见,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据社会情况将道德认可为法律或制定新法律。课堂小结: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