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下《一面》精品教案●○任务分析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了作者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景,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鲁迅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探讨除记叙作者和鲁迅“一面”的以外的文字的作用。反复朗读三次外貌描写的段落,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原因。在记叙的过程中,语言生动,饱含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重复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教学目标能在通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说出除叙写一面以外的内容的作用,通过自己的领会和感悟,说说本文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并产生学习鲁迅的愿望。学习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并把它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教学重点通读课文,说出本文的思路和结构特点,找出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说说其中饱含的深情,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并把她运用到写作实践。●○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及鲁迅。●○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并说说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找出并朗读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并指出其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利用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尝试课外写作。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象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初步感知1、简介作者(略)2简介背景:1932年,国民党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禁进步书报,封书库,迫害进步作家。鲁迅先生也遭到反动派的通缉,但他仍然不屈不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毁灭》即在那时自费付印的。3、检查生字词地窖捻摩挲虐待恣情揩油理一理1、简介课文要求:看标题,从头至尾(即视线扫描)一下课文,初步明确以下问题:①本文写的是谁?(鲁迅)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面)③重点是写人还是记事?(重点写人)为什么?(本文通篇记事,但记事的目的还是写人)④介绍你所知道的鲁迅。2、快速阅读全文,不必细看,了解概貌,掌握整体情节结构,要求学生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层意为最好。辩一辩有人认为,既然课文以"一面"为中心事件,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层内容,直接写"一面"不就得了,你怎么看?同学们小声速读第一部分的第一、二层,然后前后桌讨论、发言。(教师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介绍职业"、"半个小时"、"内山书店"等处伏笔,说出其用意。找出为什么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为什么进行景物描写?从哪里能看出作者平素就对鲁迅先生非常崇拜?等等几处铺垫。)有人说课文的第二部分应当删去,这样文章就会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部分,教师要加强朗读的指导,读出感情,有的段落要反复去读。下面请同学们展开一场辩论,同意保留第二部分的同学为正方,不同意保留的为反方,教师作主持人。(教师适时引导,恰到好处的帮一下较弱的一方。最后作出评判。)品一品教师指导语:本文语言真挚,饱含深情,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哪些词句段着重把鲁迅言行的描写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写的?并揣摩它们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由于本文此类词句较多,应该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寻找、思考和品味。)参考:①第20节。“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踌躇”的“我”感受到了父辈的关怀与爱护。当时,自然环境“冷”,“店里冷得像地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