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二则学习内容第5单元第15课庄子故事二则(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丰富文言知识。(重点)3.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重点)4.感知惠子和庄子在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学习过程一、导入:复习重点词语导入。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安得鱼之乐(怎么)汝安知鱼乐(哪里)二、合作探究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感知惠子和庄子在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惠子和庄子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课文试作分析。示例:《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唯恐避之不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三、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秋水时至:按时(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3)东面而视:面向东方(4)而轻伯夷之义者:轻视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吾非至于子之门D.生于忧患3、翻译句子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为:听说过很多道理,就认为谁都不如自己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啊4、本选段主旨为: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附:秋天里洪水按时到来,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时候,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开放探究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节选自《南史·沈约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母恐其以劳生疾担心(2)闻其才而善之听说(3)及为郢州等到。。。的时候(4)宜善师之向。。。学习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昼之所读,夜辄诵之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3.请根据选文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笃志好学、持之以恒沈约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