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设计思路】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指导学生改写成课本剧,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民间故事的知识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词语;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和对恶势力憎恶的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主要情节。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难点】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故事及其特点。2、掌握“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等字。3、理清课文思路。[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理清结构。2、难点:对民间故事特点的理解。[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图片、生字词语的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人们对这个美丽而辛酸的故事非常喜爱,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二)幻灯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请一位学生简要介绍图片内容。(三)幻灯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进行字词教学。给下列字注音: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解释词语: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去。相依为命:在困难的环境里互相依靠着过活。富丽堂皇:华美壮丽、气象宏大。拗不过:无法改变。(四)相关知识链接1.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地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特点: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2.走近作者。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着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3.我国古代的四大民间故事是什么呢?《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五)听课文录音,思考: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这就算安了家”)写牛郎的悲惨遭遇。第二部分(从“一天晚上”到“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写牛郎和织女的追求。第三部分(从“再说天上”到最后)写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牛郎一家和牛郎织女勇敢的抗争。(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复述故事情节。(七)课堂练习:什么是民间故事?它有哪些特点?(八)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3次,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性格。[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故事情节。2、难点:同上。[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语段阅读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讲读第一部分。1、牛郎的哥嫂是怎样虐待牛郎的?明确:叫牛郎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哥嫂独占父亲留下的家产,把他赶出了家门。从牛郎被歌嫂虐待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态度的丑恶和人情的淡薄。2、牛郎和老牛的亲密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吃的草干净,喝的水干净,牛身上干净、牛棚里干净”,对牛精心饲养、关怀备至。老牛对牛郎明白理解,对牛郎的哼曲、说话、商量事情等都能了解。写老牛和牛郎的亲密关系,既反衬了牛郎孤苦无依的苦闷,突出牛郎命运的不幸,又表现了牛郎善良、勤劳的品质,为下文牛郎与织女的结合得到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