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2、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讲授新课:1、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页图文材料)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板书)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的需求的。如何理解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裕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2)人格尊严权(板书)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3)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板书)①名誉权②肖像权③姓名权④隐私权(板书)(4)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的关系——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板书)(5)人格尊严权受法律保护(板书)人格尊严不可辱,侮辱人格尊严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板书)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5页材料)①想一想:好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益处?试举例说明。②评一评选一选请你在班级中评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同学。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那么,什么是名誉?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呢?(1)名誉的含义(板书)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2)名誉对个人的作用(板书)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学生齐声:袁隆平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