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故乡1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3.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4.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2学情分析《故乡》作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有着深刻的内涵,加之时代的局限性,对于初一的孩子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所以在讲授前要对历史背景做深入分析,同时要对想要教给学生的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不能想要全部教给学生。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二、预习反馈活动2【讲授】第一课时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考:1.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明确: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伤。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进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3.理清行文思路,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见板书)明确:时间:严寒的深冬一回故乡原因:卖屋、搬家景象:萧条、荒凉心情:悲凉母子见面到家那天回忆少年闰土二在故乡见到杨二嫂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船上谈话三离故乡“我”的感受4.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明确: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四、分析景物描写,深层理解对比手法。1.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明确: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三处:(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现实中的故乡);(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记忆中的故乡);(3)“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理想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作者“理想中的故乡”的象征。2.学生仔细研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内交流研讨。思考:(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中“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横”,请体会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活气”改为“生气”可以吗?明确:“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句中“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明确:句中的“枯草”“断茎”“寒风”“老屋”渲染的凄凉景象突出的是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