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点人格尊严权与名誉权的内容教学难点对身边不尊重他人的事例分析其危害,真正用行动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名誉教学方法讨论和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从“晏子使楚”说起(通过古代故事设置的情景,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思考,然后说明了受尊重是人的需求和法定权利,要学会尊重他人。也便于点明本课的主题。)教师:刚才我们看的这段视频是谁的故事?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1:人有被尊重的需要,人格尊严不可辱。学生2:人格尊严和国家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不可辱。新授: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人格尊严不可辱1.什么是人格尊严权联想空间:晏子为何要冒生命的危险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呢?教师:尊严,通常与人格的尊重相联,以相互间的尊重为前提。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拥有尊严的人,是做人有原则的人,是有骨气的人。故事中的晏子不因力单而为强暴所屈服,用智慧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维护尊严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人格不可辱:阅读教材中小光的材料,思考:小光会有怎样的感受?你的看法又是什么?(让学生阅读材料,体验作为小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小光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伤害。)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2.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表现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法律经纬:法条展示(具体展示法条和人格尊严权的定义,强调“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集中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一方面加深第一阶段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认识,也为下一阶段分类打下基础。)我们先学习名誉权。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1.名誉的涵义名誉要维护:《馒头》引起的纷争(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的纷争作为过渡,引导学生思考“名誉”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名誉”的概念内容。)导读: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结合书上信誉度这一例子,具体进行讲解。)问题一: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谈谈名誉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名誉就是名声,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学生:还可以是品德、才干、声望等社会评价。教师:那好,请同学们再看看书,给人的名誉下个定义好吗?学生: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教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好的名誉能获得尊重和经济效益;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问题二: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我有话说:请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运用同学身边的例子,引发讨论,确定“名誉权”的概念。并展示法条,让学生从内心中明确国家法律对“名誉权”的重视与处理。)2.名誉权的内容讨论:你对以上四种观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