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致背诵全文。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学习重点: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达到自己能独立翻译全文。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翻译课文。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岳阳楼介绍: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走进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预习自测1、通假字。⑴百废具兴⑵属予作文以记之2、词类活用。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古今异义。⑴气象万千⑵微斯人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课文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质疑探究1、朗诵全文。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3、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5、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6、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7、朗读第3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8、朗读第4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9、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题归纳: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写作特色: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当堂检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出对加点字“或”、“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也许因为B.或者心情C.也许心情D.或者因为2.选出对“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理解恰当的一项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悲苦两种情况。B.指“唐贤”与“今人”这两种不同的人。C.指“迁客骚人”中览物而喜与览物而悲的两种情况。D.指“忧谗畏讥者”和“心旷神怡者”.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确意思是:4.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课后反思课后训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第二十七课参考答案预习自测1.(“具”通“俱”,全,都。)(“属”通“嘱”,嘱咐,嘱托。)2.(“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先”“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3,(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质疑探究2.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