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6.3《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一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对不确定事件中的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作进一步学习和提升。它是对上一节可能性的大小的巩固、延伸和提高,也为九年级学习用频数估计频率打下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概率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2.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随机概念。3.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小组竞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概率的意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在各种问题情境中,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概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二、教法与学法分析这节课贴近生活,生活情境浓,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热情高,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本节课采取问题教学法和发现、探究结合的教学方法。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归纳,在参与和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提高。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事件的可能性,初步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请一位同学和教师做游戏,若学生在一副扑克牌任意抽出一张牌是黑桃K,则学生赢,教师奖励其小礼物。在学生完成游戏后,老师可因势利导:对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其实有时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会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出行带来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用数学语言来精确的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而板书课题很顺畅的导入新课。这样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件,通过思考让学生感受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二)引入概念、探求新知1.小组内提问(1)自主学习书本147页的内容,勾画出重点。(2)组员分享预习成果。(3)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梳理疑难,提出问题。2.小组提问各组将本组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师生共同讨论。对于这两个教学环节,意在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善于思考的习惯,并有逻辑地提出自己的疑问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体会用数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引出并板书概率的概念。在引例中,你觉得摸到方块的概率与摸到红球的概率哪个大些?引导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向量化过度,为学习概率的计算公式做铺垫)3.教师提问活动——摸球游戏八人一组,每组分别准备除颜色外均相同的乒乓球,并分别进行标号。将所有的乒乓球放入盒中,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组长记录摸出的结果。师问:(1)什么样的事件的结果是等可能的?说说自己的理解。(2)你能列举出该活动中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吗?(4)怎样计算一个等可能事件的概率?(5)从盒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是红球的概率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引导出两个概念:(1)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2)对于等可能性事件,如果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总数为n,其中事件A发生的结果总数为m,则事件A发生的概率P(事件A)=通过上面的实验活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的教师提问,结合实验活动具体解释数学概念,引导学生走出知识误区,避开常犯错误,概括归纳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生活情境数学化,完成数学建模。与课本比较,公式用字母表示,更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也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同时,每个学生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