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春秋战国文化,指的是老子与道家;孔子与儒家;百家争鸣;《诗经》与屈原,其核心孔子和百家争鸣,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介绍孔子,学以致用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借鉴作用,通过表格法来了解各家学派的主要是想。学生已经学过孔子等思想家,本节课的内容春秋战国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教学的重点是孔子和百家争鸣。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主动探究、讲历史故事,穿越历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二、目标与分析1.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掌握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记住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2、分析:理解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了解各学派取长补短,认识思想文化兼容的特点。掌握各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与它们的思想主张,记住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这一社会变革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等等)…就是指各派思想家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黄金时代!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各派思想家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观点理解有难度,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学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还比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灵魂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解难,其中关键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能力。四、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用三个“大”字来形容,其一,为“大动荡”:即本阶段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土地和人口而混战不休,持续了5个世纪。其二,为“大变革”: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最终在战国时代,经过各国的变法,我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封建时代。因此本阶段应视为我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其三,为“大发展”:这首先指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新课讲授一、老子与道家问题1:老子是哪学派?是什么时期的人?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他的言行记载在那本书中?先看老子像,然后介绍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明确: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提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以柔克刚“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道德经》。以柔克刚: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二、孔子与儒家问题1: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1、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编写写了《春秋》一书,5年后逝世。2、思想上: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爱人”,反对任意刑杀和横征暴敛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广收门徒;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