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人类活动差异过程方法通过对比认识地理环境的自然差异,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一致的观点,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教具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景观图片教法设计区域对比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探索”活动入手,结合日常生活引出本节课的“区域”和“区域差异”两个重要概念。讲授新课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从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方面来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⑴从含义来看,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可度量,即具有一定的形状、面积、范围;⑵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按政治、历史划分,界线明确;②按自然条件相似性划分,界线模糊;③按人文条件相似性划分;④根据内部某些相关性划分如经济区、贸易区;⑤按内部具有的共同职能划分,如商业区。⑶从范围来看,根据研究需要,区域可大可小;2、具体概念:⑴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⑵区域差异:指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2、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因素,土壤和植被是标志。3、表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区之间差异明显,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4、活动一:了解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划分:读课本图1-1-1,完成下列活动:⑴说出三大自然区突出的特征及分界线(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半干旱、高寒;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000米等高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⑵)结合中国的地形图、年降水量图、等温线图,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方面分析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并填写下表。教学过程自然要素地域差异差异原因地形地势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复杂的地质作用气候气温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速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转向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海陆位置的影响⑶、填写表1-1-1后,总结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特征。5、活动二:探究三大自然区域主要特征的成因:⑴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广阔、间有丘陵,海拔较低→森林、雨水、外流。⑵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强烈→荒漠和荒漠草原、内流河、咸水湖,流水作用弱,风成地貌。⑶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强→高寒气候→少成熟土壤、湖泊众多、冰川广布,内外流区兼备。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合理与与不合理两种影响。2、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影响自然区域环境特征人类活动原始景观↓程度减弱东部季风区平原、土厚、水足、雨热同期利于↓加强西北旱区干旱缺水、天然草原荒漠草原较利于青藏高寒区高原、土薄、寒冷、风大不利于3、自学交通、经济、文化的差异。板书设计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3、青藏高寒区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练习作业课本P15页1~2题课后反思本课同学们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容易出错:“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差生转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