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课前准备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阅读资料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原始地球的形成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作业布置:生物练习册P30-31●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神创论——上帝2.小水滴3.外星球或星际尘埃4.热泉喷发5.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在信息依然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科学概念不完整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这也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引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9~12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