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教材分析本课安排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杜绝不良嗜好”和“抵制不良诱惑”三部分内容。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几乎人人都有,但是对这些心理如何认识,关系到能否杜绝不良嗜好、能否抵制不良诱惑的大问题。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往往与最初的从众和好奇有关。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第一课时,教材不仅阐述了什么是从众心理、什么是好奇心,而且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从众心理与好奇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学情分析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几乎人人都有,但是对这些心理如何认识,关系到能否杜绝不良嗜好、能否抵制不良诱惑的大问题。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往往与最初的从众和好奇有关。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等心理现象影响的辨证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2、培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动口、动脑,在思考与交流中体会本课的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影响。难点:初步培养全面地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用情境体验、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思辨归结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观察、体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一、【设境示标】演示情境:《心理测试》(利用媒体展示,可用小品表演,可用语言描述)。1、屏幕上打出三条线段abc(见示意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与左图中的标准线段x是否相等?(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2、稍后,依次找6位有威信的同学,上前仔细观察后回答:线段a\b\c与标准线段等长。3、再请其他同学回答,连续多位同学回答a\b\c与标准线段x等长。4、请认为a/b/c与标准线段x等长。5、老师公布真相:刚才我们做的是心理小测验,其实a/c与标准线段x等长,线段b稍短些;上前观察的6位同学是老师故意安排的“托”。6、采访任意两位认为a/b/c与标准线段x等长的同学。请他们谈谈前后的心理变化。设疑导思:◆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改变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归结导入:其实,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人人都有,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心理现象。例如生活中存在的“随大流”、“跟风跑”现象。有人认为从众是一个贬义词,一种坏习惯,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此外好奇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2课《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的第1节《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同时板书课题)展读目标:教师可借助媒体等教具展示或语言直接陈述教学目标。二、【探究交流】从众心理情境再现:《生活的点滴》情景1: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的舟舟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情景2:小强发现自己做出的数学题与其他许多同学的答案不一致,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答案改了,结果却错了。情景3:转学到七年级(1)班的芳芳,看到同学都有整理错题的习惯,也学了起来。情景4: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宴席,似已成风,后天就是张力的生日了,他心想:别人都这样过生日,我也不能例外,但是囊中羞涩------情景5:物理学家福尔顿因受从众心理影响,没有向科技界公布自己的测量结果,失去了原本应得的荣誉(文本P15)。设疑导思:◆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归结板书:对待从众心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要辩证地看待,其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