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了解民间故事幻想奇丽、情节动人的特点;掌握“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等字。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阅读、分析和复述民间故事,注意叙述语言的正确运用。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并为之斗争的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阅读、分析、复述民间故事。2、难点:对本文中神话手法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故事及其特点。2、掌握“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等字。3、理清课文思路。[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理清结构。2、难点:对民间故事特点的理解。[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图片、生字词语的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人们对这个美丽而辛酸的故事非常喜爱,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二)幻灯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请一位学生简要介绍图片内容。(三)幻灯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进行字词教学。给下列字注音: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解释词语: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去。相依为命:在困难的环境里互相依靠着过活。富丽堂皇:华美壮丽、气象宏大。拗不过:无法改变。(四)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地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五)听课文录音,思考: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这就算安了家”)写牛郎的悲惨遭遇。第二部分(从“一天晚上”到“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写牛郎和织女的追求。第三部分(从“再说天上”到最后)写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牛郎一家和牛郎织女勇敢的抗争。(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复述故事情节。(七)课堂练习:什么是民间故事?它有哪些特点?(八)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3次,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性格。[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故事情节。2、难点:同上。[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语段阅读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讲读第一部分。1、牛郎的哥嫂是怎样虐待牛郎的?明确:叫牛郎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哥嫂独占父亲留下的家产,把他赶出了家门。从牛郎被歌嫂虐待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态度的丑恶和人情的淡薄。2、牛郎和老牛的亲密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吃的草干净,喝的水干净,牛身上干净、牛棚里干净”,对牛精心饲养、关怀备至。老牛对牛郎明白理解,对牛郎的哼曲、说话、商量事情等都能了解。写老牛和牛郎的亲密关系,既反衬了牛郎孤苦无依的苦闷,突出牛郎命运的不幸,又表现了牛郎善良、勤劳的品质,为下文牛郎与织女的结合得到老牛的帮助埋下伏笔。(二)分析第二部分。1、文中第十段是插叙,有何作用?交代了织女的身世、遭遇和向往。2、课文是怎样描写织女对人间生活的喜欢?有何作用?明确:课文有一个排比句,渲染织女对劳动、家庭和乡村景物的喜欢,表明她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满足,这样写与织女在天上没有自由、没有幸福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三)分析第三部分。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幻灯出示)。1、这一部分作者写了哪四层意思?先写王母娘娘下凡捉拿织女;次写牛郎披上老牛的皮上天追赶;再写被王母娘娘画下天河阻隔,最后写牛郎织女争得“鹊桥相会”的权利。2、牛郎听说织女被抓走,采取了哪些做法?急赶回家,披上牛皮,挑着孩子,追上天去。3、王母娘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专制、凶狠、残暴。4、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写牛郎一家被王母娘娘拆散和牛郎织女勇敢的抗争。(四)课文内容小结。(五)布置作业:思考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天河的象征意义。板书设计: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牛郎牛郎星哥嫂虐待建立家庭天河阻隔老牛作伴生活美满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