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能力目标: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情感目标: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道树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浓荫的行道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最喜欢的语段:(1)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2)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3)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4)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同学回答明确: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六、教师小结: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第一次真好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回答明确: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两次人生经历。二、合作探讨:本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小组交流。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4、短文末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