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的:1、领悟诗情,理解诗意。2、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中的作用。3、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4、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深意。知识点:1、掌握“缥缈、鲛人”的音、形、义;2、了解郭沫若的基本常识。能力点: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主旨。2、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教学要点】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二、听老师范读,明确节奏和重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可概括为: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丽、繁华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自由、幸福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象。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象。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象。)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象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4.“朵”,用来做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韵脚: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