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模拟测试试卷类型A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见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8页,第I卷9至12页。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该“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3.所有题目的解答均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说明: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国I卷)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全国I卷)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全国I卷)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C.飞天壁画D.唐三彩(全国I卷)15.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全国I卷)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全国I卷)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全国I卷)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全国I卷)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全国I卷)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全国I卷)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全国I卷)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全国I卷)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12.A13.B14.A15.D16.C17.B18.B19.C20.A21.D22.B23.C第II卷(全国I卷)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