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一、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货币的产生知识;货币的本质。2、能力目标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对我国历代货币的简介,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的完成过程展示课件(引入新课)画面:中国历代货币商朝:贝币;周期: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秦朝: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师: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那么,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请大家来一起学习,“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1、货币的产生师:我们现在买东西时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人类社会早期是不是这样?生:不是。在历史上,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出现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师:那么,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什么样的情形呢?生:那时,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例如:人们有时用两只羊换一把石斧。即:2只羊=1把石斧。在这个等式中,羊的价值是通过石斧表现出来,石斧是价值的代表,我们称它为等价物,这是货币产生的第一个阶段。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只是偶而有多余的产品,所以,交换不是经常发生的。师:反映古代奴隶社会生活的《荷马史诗》提到:长发的希腊人在卖酒,有的人用青铜去换,有的人用铁去换,有的人用牛或牛皮去换,更有的人用奴隶去交换。这是不是偶然的物物交换?生:不是。这是扩大的物物交换。它是货币产生的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这时一种商品常和多种商品相交换。师:物物交换的困难在哪里?应怎样解决?生:物物交换要求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不能进行。交换越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然而,困难总是和解决困难的条件一同产生。人们从长期的无数次交换的实践中认识到,某一地区的市场上,必有某一种商品是人们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于是,人们把自己手中的商品首先换成大家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羊,然后拿它来换自己需要的商品。这就是说,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商品共同的等价物,这种共同的等价物也叫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这是货币产生的第三个阶段。师: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商品交换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生:以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没有任何媒介。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分成了两步,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第二步,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时,商品交换以一般等价物充当媒介来进行。师:在历史上,有哪些东西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这些东西有什么缺点?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牲畜、布帛、贝壳等。这些东西的缺点是明显的,比如: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它还会生病,甚至死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交换行为。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一般物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贵金属金、银上。因为用心爱心专心金、银是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产生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出现。2、货币的本质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师:理解货币的本质要注意以下几点:(1)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2)货币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产生。(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议一议: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和它出现以前的一般等价物有何区别?生:(1)产生时间不同,其他一般等价物出现比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