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10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案人教版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理解和认识。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该实验的“方法步骤”。从制作“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DNA结构→DNA的空间结构”这一步骤详细地作了说明。因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该实验做本质性的准备:1.知识结构的联系:要明确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由脱通过聚合作用形成DNA分子。2.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功能(复制和表达)”、“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3.实验操作的关键: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连接。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②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三、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技术。2实施方案①对每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②对连接方式进行讲解。四、难点·突破策略1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2突破策略①板书说明制作的程序和重要环节。②诱导学生理解各步骤的连接及原理。五、实验原理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一一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互补配对原则两两配对,并且以氢键连接。六、材料用具硬塑方框2个(长约10cm),细铁丝2根(长约0.5m),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若干,粗铁丝2根(长约10cm),订书钉。七、做法指导1指导学生预习: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实验目标预习该实验内容,从理论上理解和认识DNA分子结构特点。2指导学生制作:从基本组成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的代表物开始,通过钉书针连接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模型,然后把脱氧核苷酸模型按一定的碱基顺序依次穿在铁丝上构成一条DNA链,同样方法制作另一条,再按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用钉书针连好两条链,最后旋转。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程序(一)导课师:复习提问1.什么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科学家通过什么实验得以证明?2.这种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是谁发现的?具有什么划时代意义?生:学生回答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科学家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以证实。2.这种物质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LD.Watson,1928~)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共同提出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二)教学目标达成师: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先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1.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是由哪几种物质构成的?这几种物质之间是在什么部位相互连接的?2.在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在什么部位相互连接成长链的?3.DNA分子两条链的方向是怎样的?它们之间的碱基是怎样连接的?DNA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怎样的?在学生思考、讨论搞清楚如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再熟悉制作DNA分子模型用的各种零件所代表的物质。其中: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师:教师板书制作模型顺序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制作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