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理念:体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分析图表,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2.人文条件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观点看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教学难点: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四、教法和学法采用问题引导式和小组讨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大牧场放牧业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的图片,请学生对这几幅图片展示的内容进行农业分类。(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是为了快速、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中)看标题“大牧场放牧业”,以问题的形式,从此地域类型的名称得出大牧场放牧业的概念;并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图”与“世界气候图”让学生思考这些地区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原因。1、主要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适合牧草的生长)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2、大牧场农业具有什么特点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阅读思考,拓展思维。多媒体展示“南美洲的粮仓和肉库——潘帕斯草原“资料和小片段的录象及多幅阿根廷牧牛景观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大牧场放牧业。案例4剖析,(多媒体演示)几幅地图,分别为“阿根廷气候类型分布”“阿根廷人口分布”“阿根廷交通铁路分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层层梯进,最后得出结果。并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能力的培育。(采取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结合案例4完成活动题。组织归纳,把握重点。由学生小结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避免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课后心中空空荡荡。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气候暖和,草类繁茂、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经济效率高;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假如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学以致用,内化知识。与我国新疆、内蒙古大牧场放牧业的对比,联系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二、乳畜业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2.生产对象:奶牛,3.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4.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四周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多紧邻消费市场(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四周也发展了乳畜业。活动1.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1)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图3.19和3.20反映出西欧具有广阔的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