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探索(第3课时)教学目的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二、新授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吴小红同学的解法:画“线段图”分析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4.等量关系是什么?“都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这就是说,小张出发前离火车开车时间有(-)小时。“下车改乘出租车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这表示小张从家到火车站共用了(--)小时,即(-)小时,因此,找出等量关系。下面分析张勇同学的解答,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进行比较。“都乘公共汽车要晚半小时,下车改乘出租车,结果提前15分钟”,这表示小张从家到火车站实际比都乘公共汽车提前言小时,注意到提前的小时是由于乘出租车而少用的。也就是说,上图中C到B行程公共汽车比租车多用小时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它们各是如何设未知数的?哪一种比较方便?是不是还有其他设未知数的方法?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可列方程:-=结果与以上两种解法相同。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对正确作法都加以肯定,再让他们比较各种方法。使学生体会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第1题与问题5类似,可用吴小红同学的解法,也可用张勇同学的解法。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讨论,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这个问题涉及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尝试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出的方程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四、作业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6.3实践与探索(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相遇问题的根据及方法;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难点:正确地寻找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小学时,我们学习过行程问题,在行程问题中,行进的速度,行进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能出现几个不同的关系式?(这里设行进速度为ν,行进时间为t,在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为s,则它的关系是s=ν·t大;ν=;t=)今天学习列方程解行程问题行程问题类型很多,首先学习比较简单的一种类型——相遇问题.二、师生共同分析相遇问题例甲、乙两站的路程为360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1)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2)快车先开25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行驶了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由学生审题并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及相等关系(1)已知量:甲、乙两站间路程为36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快车每小时行驶72千米未知量:两列火车同时相向开出,多少小时相遇?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