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3)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判别解的合理性.(4)掌握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严密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重难点】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难点:(1)解含括号的方程,符号的变化.(2)解含分母的方程,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请一位同学阅读“丢番图”的故事.丢番图(Dio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途.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出自《希腊诗文选》(TheGreekAnthology)第126题你能用方程求出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吗?大家讨论一下.(引入新课)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一】利用小学所学的知识可以设他的年龄为x岁,列出的方程为x+x+x+5+x+4=x.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结合算术法,你能试着解出这个方程吗?得到的结果对所列的方程来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得出所求的结果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特点,教师加以肯定,教师归纳总结有关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例1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3=2x+3的解.(1)x=3;(2)x=8.处理方式:教师讲解题(1),学生代表上台板演题(2),教师点评.解:(1)把x=3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右边=.左边=右边.所以x=3是方程4x-3=2x+3的解.(2)把x=8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右边=.左边≠右边.所以x=8不是方程4x-3=2x+3的解.【探究二】等式的性质1.实验演示.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如图的方法演示实验.(课件展示课本第81页图3.1-1)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实验,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2.集体归纳.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1,就有“8-11=8-11”.提出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提出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3.演示归纳.观察下列实验,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课件展示课本第81页图3.1-2)在学生观察上图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观察后再请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探究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0.6-x=2.4;(2)-13x-5=4.处理方式:教师讲解题(1),学生自主解答题(2),教师点评.解:(1)两边减0.6,得0.6-x-0.6=2.4-0.6.化简,得-x=1.8.两边同乘-1,得x=-1.8.(2)两边加5,得-13x-5+5=4+5.化简,得-13x=9.两边同乘-3,得x=-27.小结:(1)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探究四】移项利用等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