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设计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包含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来学习掌握季风水田农业的作物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区位条件、农业特点等知识,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学习“商品谷物农业”知识的对比和参照。“季风水田农业”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二、学情分析本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很少,对农业的理解也不够。虽然对季风水田农业有一定的印象,但对具体的生产过程却毫无经验。同时由于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学生兴趣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节课标要求,可要求学生提前做好相关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一些身边案例,多展示有关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三、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启发探究式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和相关材料,通过合作探究,自行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并培养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评价区位条件。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相关图片总结出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法:以启发引导教学法为主,兼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合作探究式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和分布地区2.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并熟练掌握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表和文字材料的判读,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树立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掌握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难点:不同区域、不同尺度农业区位的选择六、教学环节(一)引入新课知识回顾: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化肥、冷藏保鲜、育种、机械化、生物技术等)。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农业地域类型有多种形式,我们这本教材主要介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混合农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二)新课教学首先来欣赏一个视频片段《舌尖上的中国》。视频中南方和北方主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地理环境差异造成的。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季风水田农业。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作物:水稻(展示季风水田农业照片)2、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国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在南方地区。课内探究一----3、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分析(根据材料和课本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水稻是好暖喜湿作物,在生长期内要求有较高的气温。水稻又是需水量很大的作物,生长期内需求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上,总需水量相当于旱粮的2-4倍。水稻种植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亚洲水稻的种植有7000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引导: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生产经验、食物偏好)。学生分组讨论,老师进行引导并进行总结。有人说,亚洲“在最合适的地方种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水稻。”这句话说明了农业生产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因地制宜。想一想:我们刚才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是优势条件,那么季风水田农业遇到的不利条件主要是?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设问:丘陵地区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吗?(展示梯田景观的照片)结论: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所以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