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本节教学设计主要从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倡导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验操作,认真观察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采用创设情境、倡导合作,重视过程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二节内容。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内容分析】:《生物》(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课,以开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为铺垫,动态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从地下转入地上,先从根毛数量多面积大适于吸水的特点,让学生感性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再到植物地上部分的茎的主要结构导管和筛管,认识水分从下往上的运输途径,同时又为绿色植物参与者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生物世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1.教学重点: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教学难点:对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认识。【学生情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生产经验,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强,有高涨的热情,但注意事力容易分散;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株的生长时,已经认识了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通过讲授知识与动手探究观察相结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概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3、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有根毛的幼根和茎对水分无机盐运输现象的观察,训练观察能力,提高思维能力。2、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现象。·情感目标:1、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加强与同学交流的感受。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方法设计】采用创设情境、学生实验、小组探究、观察法。【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放大镜、解剖刀、培养皿老师准备:1、培养有根毛的毛豆幼根2、两棵不同的植物(一棵带土坨的植物和一棵断了根毛的植物)3、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以叶脉变红为标准)学生准备: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教师;自制课件、课前培养好毛豆种子萌发长出根毛的幼根、课前准备桃树枝条浸入红墨水。学生:课前预习、收集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资料、课前准备桃树枝条浸入红墨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展示课件“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陈述:假设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生物圈没有了水,将不会有生命存在,一片荒凉。生物圈离不开植物,植物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着生命的水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我们知道,植物主要靠根吸水,移栽菜苗时,如果根损伤太多,聆听讲述,展开联想,引起思考,进入情景,加深理解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板书: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分发已培养好的生有根毛的毛豆幼根,指导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进行观察。置疑:1、观察你看到毛豆的幼根有什么特点?2、生有根毛的部分属于根尖的什么区?3、你观察的那条幼根在成熟区有多少根毛?4、运用资料补充:玉米的成熟区425条/mm,豌豆有320/mm,有一位科学家统计过一株高50cm的黑麦上的根毛总数有125,000根。如此之多的根毛对植物吸收水分有什么意义?5.为什么称栽的白菜苗、太空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