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几岁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是第一节《你今年几岁了》第一课时,以游戏、小组讨论的形式导入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而以人普查、小树长高、足球场等实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互相交流、议一议的方式列出方程,归纳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为第二课时打下伏笔.本堂课通过学生的活动掌握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增强课堂上民主意识的体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基本概念.2.能准确判断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3.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2.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模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能归纳方程描述性的定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模型化思想,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归纳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归纳法教科书提供了多个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验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教具准备某年某月的日历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5.1.1A)例1第二张:(记作§5.1.1B)例2第三张:(记作§5.1.1C)例3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游戏,我这儿有一个月的日历,你们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生]老师,把日历给我,我和你做这个游戏.我现在圈出了日历中的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并且计算出了它们的和为33,你能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师]这三天分别是6号、11号、18号.[生]老师,您说得完全正确,您能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吗?[师]老师用的是方程的知识来解答的.这一章我们就重点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老师相信,你们学习了这一章以后,比老师算得还快.Ⅱ.讲授新课1.方程的描述性定义[师]现在,我让同学们猜一下我的年龄:我的年龄乘2减去5得数是65,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大了吗?[生]您今年35岁.[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用小学列算式的方法即老师的年龄为(65+5)÷2=35.[师]有没有别的方法呢?[生]有,如果设您的年龄为x岁,那么“x乘以2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等式:2x-5=65.我从这个等式中算出了x=35.所以您的年龄是35岁.[师]这两个同学的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二个同学的方法是设出了一个未知数,然后找到了一个能反映题意的一个相等关系,找到了一个等式2x-5=65,从而解决问题的.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和我们前面见到的等式如:-2+(-3)=-5;a+2a=3a;a+b=b+a……有何不同呢?[生]“2x-5=65”这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我们小学时学过,这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代数式、等式和方程,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例如2x2+3x;3+(-2)=1;a+b=b+a;2x-5=65.[生]2x2+3x是代数式,它不含等号;而3+(-2)=1,a+b=b+a,2x-5=65都是等式,因为它们都含有等号,而等号两边是代数式.[生]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而方程一定是等式;方程中一定有未知数,而等式中不一定有未知数.如3+(-2)=1,a+b=b+a是等式,但不是方程,而2x-5=65既是等式又是方程.[师]看来,同学们已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我们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才能找到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由刚才的“日历中的问题”和“猜我的年龄”大家已能体会到用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几个实际问题,看大家能将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即方程吗?2.一元一次方程[师]大家来看投影片(§5.1.1A)[例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_____.分析:设x周后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