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学目标:1.理解“移项”解方程,懂得“移项”的依据.2.会用移项解方程,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找到相等关系,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通过解方程解决问题.3.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教学重点: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法:面演示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过程:复习:1.解下列方程:(1)(2)2.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结:1.解:(1)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2)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2.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一、情境引入问题1: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学生合作探究:两种分图书法,什么量是相等(不变)的?18432xxx31513xxx18432xxx189x2x31513xxx3x3x师生互动探究:两种分图书方法,图书的总量是定值,所以问题的相等关系就是图书总量.可以设这个班有名学生,那么每人分3本时,图书总数是;每人分4本时,图书总数是.则可列方程=.教师总结:两种分配方法,总数分别表示为:,,列方程:.你能解这个方程吗?显然解这个方程第一步不是合并同类项,因为两种同类项分布在等号的两边,不能直接合并,那么怎么才能进行合并同类项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解方程的法——移项.问题2:方程的两边都有含的项(与)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过能使它向(常数)的形式转化呢?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思考并对方程进行转化.师生合作探究:解方程最终目标告诉我们方程左边只含有,右边不含字母.为了使右边不含的项,所以右边要减去,根据等式的性质左边也要减去;为了使左边不含常数项,所以左边要减去根据等式的性质,右边也要减去,则方程可转化为.教师总结:方程转化过程::两边减并且减20,根据等式的性质1,:左边的常数项、右边的含项都合并为0观察转化后的方程与题目中的方程的项发生了怎样的移动?可知,从右边移动到左边变成,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成-20.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下面的图框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流程.合并同类项202543xx45x1系数化为254203xxx203x254x254203xx254203xxxx3x4axxx204254204203xxxxx4202543xxx202543xx254203xxx4x4由上可知,这个45名学生.问题3: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的形式.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早在一千多年前,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就已经对“合并同类项”和“移项”非常重视了.二、范例学习例3解下列方程:(1);(2).学生活动:先独立计算结果,再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我们解方程的思路是什么?两边都含有项和常数项,那么应做什么步骤?你能用合理、简洁的步骤来书写解题过程吗?教师总结:我们解方程的思路是化为的形式,因此本题首先进行“移项”.解:(1)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2)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例4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t;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t.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由用旧工艺可得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可用式子表示为;由用新工艺可得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可用式子表示为.这两种工艺折环保最大量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两种工艺中的环保最大量是相同的,可作为列方程的等量关系.解:设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t和t.45xaxxx232731233xxxax73223xx255x5x3123x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