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也是我们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难点是理解“首尾顺次相接”等关键语句;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熟练解决实际问题。3.教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材问题诊断】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一些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如线段、角以及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这一些都是学习三角形有关内容的基础。而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往往忽略构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同学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体验,并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②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掌握对边与对角的关系;③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①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图形中能熟练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并表示出来;②熟练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③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能熟练解决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其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图片(悬浮桥上的钢索、金字塔、大棚人字形屋架),和学生一块感受三角形无处不在及三角形的美。既然,在现实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到处有三角形的形象,那三角形具体有哪些性质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块来探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引入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说起,学生通过举出三角形的实际例子认识和感受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并导入新课。(二)回顾旧知学习定义问题:谁能告诉老师你了解三角形哪些知识?说出来,和同学分享。【设计思路】由旧的知识点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师生一块得出三角形的定义。注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展示:观察下列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并说明为什么?【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师:有一个同学在画三角形时,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了,但画出的图形不是三角形。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问题:你会表示三角形吗?什么是三角形的边、角?怎样表示?(给学生2分钟时间整理)练习广角:1.指出下列图形中的三角形并表示出来?以点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几个?以AC为边的三角形有哪几个?2.平面内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个点,以其中任意三点为顶点,你能画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设计思路】根据遗忘规律,2分钟时间使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多元性,交给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找三角形的方法。(三)动手操作难点突破问题: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按课前分好的小组,拿出小木棒,摆一摆,然后猜一猜当三条线段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摆出三角形?你能向同学解释一下吗?(师巡视,并适时地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小组展示:将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说给同学们听,其他小组注意补充。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分钟复述)【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会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养成随时记忆、及时归纳的良好习惯。练习广角:下列线段能不能组成三角形?为什么?1、2、3;1、1、2;3、4、5同桌两人,一人说出三条线段长,另一人判断能不能组成三角形。【设计思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四)学以致用内化新知师: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学了哪些知识点。(1到2分钟)【设计思路】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忆的习惯,逐步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我们的“智慧园”。课件展示:主页上有六个小动画,每个小动画都分别链接着一个练习题。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然后做相应的练习题。1.小明家和学校正好在一个矩形的对角线的两个顶点处,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