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2、培养学生会设出未知数,根据间题寻找相等关系、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3、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方程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三、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四、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引入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和2x-8来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可以自然地列出方程.自主探究1、例题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简单地说: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出示题目,让学生分组逐一讨论解决.可提示思路:设出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几个问题的提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灵活处理.“解释式子的含义”有必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查的习惯。两种方法,讨论的目的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也为后面的“移项”打下伏笔。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分组汇报交流:如(2)题中,选“已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2450-150x=1700.选“还可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150x=2450-1700.解题书写过程:思考:上面的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2、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3、自学课本第81也,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可找三个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让学生们自行总结出定义.成果展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1、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23-x=一7:(2)2a-b=3(3)y+3=6y-9;(4)0.32m-(3+0.02m)=0.7.应强调:“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的.判断”的目的就是为了示(5)x2=1(6)2、在①2x+3y-1;②1+7=15-8+1;③1-x=x+1④x+2y=3中方程有()个.A.1B.2C.3D.43、若方程3-4=5(a已知,x未知)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等于()A.任意有理数B.0C.1D.0或14、x=2是下列方程()的解.A.2x=6B.(x-3)(x+2)=0C.x2=3D.3x-6=05、x、y是两个有理数,“x与y的和的等于4”用式子表示为()A.B.C.D.以上都不对6、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树苗每周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只列式,不求解)对概念进一步理解。为了熟练掌握概念,和练好基本功,应该让适当多做点题目.补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1、x=3是下列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