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4课时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第六、七课内容)[学考领航]框题学习目标考向指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识记(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高频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2.常考题型:判断题、选择题3.命题预测:以主流媒体中相关的中华文化的解读为选材,用判断题或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中华文化或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理解(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b):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识记·排查]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特别提醒:汉字≠文字。汉字对应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解析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答案F[理解·深化]考点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点拨:(1)“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和“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分别从区域性和民族性角度说明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与各区域文化、中华文化与内部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涵侧重意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有的、静止的状态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兼收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并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图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核心1.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核心——爱国主义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②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④新时期主题: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点拨:侧重点法判别基本内涵内涵侧重点团结统一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