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地质作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有什么样的关系?2、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各自会造成哪些地表形态?3、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主要观点?地球岩石圈分为哪六大板块?4、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5、什么是地质构造?常见的类型有哪些?各是受什么力形成的?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吗?6、研究地质构造有何意义?7、什么是风化作用?举例说出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资料卡片】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为了解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提出过许多学说。近年来根据大量调查研究资料,又提出了新的学说。综合起来,主要的地壳运动学说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地槽——地台、地质力学等。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他根据大西洋两岸两块大陆,如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的种种相似性和连续性,包括海岸线的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等以及古气候、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的证据,认为由硅铝层组成的大陆能够像船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浮。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有些证据说服力不强,理论上也不够完善,所以存在着漂移和反漂移的争论。到了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发现了新的强有力的证据,大陆漂移说重新被重视,并得到新的发展。大陆为什么能在硅镁层上漂移呢?海底扩张说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是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的赫斯和迪茨提出的。他们根据大量的大洋地质、地貌和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地壳厚约70~100公里的岩石层下部为厚几百公里的软流层。对流作用发生在软流层内,对流速度每年约1厘米至几厘米,对流所产生的拽力作用于岩石的底部,而不是地壳的底部。深部物质在大洋中脊处涌升,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它们从中脊的轴部向外作对称运动或扩张,到汇聚区又流人地下,熔化在软流层中。这个循环系统可达几千公里。海岭是对流的上升区,海沟是下降区。海岭两边地形非常崎岖不平;海岭上热流较高;离大洋中脊愈近,沉积物愈薄;基底地层愈近中脊愈年青;海底死火山和平顶山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具有交替变化的极性磁异带常在中脊两侧作对称排列,记录了各时期玄武质岩浆的磁场方向;这些都是海底扩张的证据。由于海底的扩张,整个海底每三、四亿年就要更新一次。这就是海底沉积很薄和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岩层的原因。板块构造说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申。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海岭、岛弧构造、水平大陆断到等所割裂,形成不连续的单元,叫板块。美国的勒比雄把岩石层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在利亚和南极六大板块。这些板块的界限是海岭、岛弧和大断裂,而不是大陆的边缘。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部分海洋和大陆。板块由于对流的带动由海岭向两边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缘处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层完成对流循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是几个巨大的岩石层板块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这些板块的强度很大,主要的变形仅发生在它们的边缘部分,如喜马拉雅、阿尔卑斯等山脉就是板块相撞后缝合线上的产物,板块内部则以强度大的断块为主。由于天然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世界上的大地震带就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随着研究的深入,板块还可以分得更细。板块的边界在地史上是有变化的,它和海底扩张阶段密切有关。1969年加拿大的威尔逊把海底用心爱心专心扩张大洋盆地的发展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和遗痕(地缝合线,如喜马拉雅山脉)等六个阶段。二、课堂释疑【本节重点、难点】。1、地质作用的类型和表现,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2、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4、地质构造以及由其作用下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5、流水和风力作用形成的两类不同的地貌。【要点预览】1、什么叫地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