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容说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加上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总的教学思路是;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这条主线,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既有学生的阅读讨论,又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延伸;既有图表的直观展示,又有抽象的演绎推理;既有教师的情景设置、设疑促思,又有学生的分析思考、练习巩固f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扩展视野、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而且还有促使学生关心社会,理解党的政策等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总之,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觉悟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我国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从而树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教学难点1.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2.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的总体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中的引导、点拨、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多媒体重现下图)用心爱心专心1[师]大家还记得这个知识图表吧?从这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形式作为生产关系的两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制度的关系,进而可以看出我国的所有制情况和分配情况应该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除了包括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外,还包括分配制度?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和作用又是什么?这些便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1.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板书)[师]:什么是按劳分配?学生看书回答: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师]:理解按劳分配,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和前提,从理论上讲,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和制约着分配的性质和份额,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也必然共同占有劳动成果,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然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在其他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诸如外企和私营企业雇员的工资,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都不属于按劳分配。第二,对个人消费品进行分配的客观依据是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按劳分配并不承诺劳动者可以同等程度或同步富裕,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要反对平均主义分配,因为劳动者个体在智力、体力、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不同,当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时,劳动者收入上的差异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