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导航选好叙述角度增强表达效果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是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即作者是以什么身份,站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来进行叙述的。写人叙事,总是存在一个最佳的叙述角度。如《一个人的遭遇》,重点选用第一人称,在形象叙述索科洛夫的悲剧命运的同时,真实地展现了他内心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使读者深受震撼。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这种叙述方式,真实而有感染力,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此外,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用第一人称写作,但要注意,这里的“我”往往并不是作者,而是里面的一个人物。第二人称的叙述,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运用时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文中“局部”出现,一种是在文中“整体”出现。常用于悼念文章、书信、诗歌,也可用于对人物的冷静评判。第三人称被称为“全能全知”的写法,作者自己不露面,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她”“他们”),这种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自由灵活地表现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局限是,会失去第一人称的优势,不过,这种缺陷可以通过描写对话、心理活动的形式进行弥补。这样也可以达到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感人的目的。恰当选用叙述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理清作者、叙述人及叙述角度的关系。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人往往就是作者,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人不一定是作者,如果是叙述作者亲历的真人真事,叙述人既是作者也是故事中的人物;如果作品中的“我”只是作者虚构创作的人物,那故事的叙述人就不是作者。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人,但不是作者。其次,叙述人也不等于叙述角度,以“我”为叙述人的作品,可以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此时叙述人是作品的主要人物或作者;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如果叙述人仅仅是作品的次要人物。2、以题材、体裁及叙述效果为依据恰当选用。选用哪一种叙述角度,并非作者随意为之。从题材上看,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尤其是作者所亲历的事件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从体裁上看,日记、书信、自传、回忆录等叙述性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如《安妮日记》选用的是第一人称。其余则以第三人称为主。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第三人称方便叙述,且几乎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3、应保证叙述角度的统一和清晰。在文章中,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的统一,因此最好选用一种叙述角度,否则出现叙述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等现象。确实需要交替使用叙述角度,也不能过于频繁,而且在角度转换时,必须用过渡句等方式交待清楚,以提醒读者。此外,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中,若故事涉及两个以上的人物,最好不用人称而应直呼其名以免引起读者的混乱。写作实践许多反映战争主题的历史图片,记录了刻骨铭心的瞬间,表现了各种人物的命运。请围绕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找一幅令你不能忘怀的图片,展开合理想象,自选叙述角度,写一个故事,不少于800字。思路分析可写成记叙类文章,如小说。通过想象虚构战争中人们的命运变化来透射战争的罪恶,理解彼此的伤痛,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不让历史重演。。在写作手法上注意精巧的构思、跌宕的情节、虚实的映衬、细节的爆发。例文:悲惨的往事我拉着小弟的手不停地跑,无人的村里,只剩下那燃烧殆尽的房子。我叫源初,我有一个小弟。在这场战争打响的时候,母亲被炮弹炸死了。她血肉模糊的身体一直印在我脑海里。这年,我15岁,小弟9岁。我沉默着看前方燃烧的火苗,小弟扯着我的衣角,“姐,我怕,我饿……”我蹲下身子,拉着小弟的手,“乖,不怕,小弟,有姐在,姐姐给你找吃的去。”我爱怜地抚摸着他的头发。“真的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