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3,并会用判定方法2、3来证明及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的推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体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领会数学的分类思想。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2、3的推导过程,并能对其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判定方法2、3的推导及运用教学方法探索类比法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如下图,在Rt△ABC中,∠ACB=90°,作CD⊥AB于点D,则图中相似的三角形有几对,它们分别是哪些?我们已经有两种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一种是定义,一种是判定方法1,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是只从角的方面考虑的,下面我们只从边的方面去考虑.我们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有只用边来进行判断的,即SSS公理.能不能用类比的方法,猜想只用边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呢?(一)动手画一画:画△ABC与△A′B′C′,使、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1)设法比较∠A与∠A′的大小、∠B与∠B′的大小、∠C与∠C′的大小.(2)△ABC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结论为∠A=∠A′,∠B=∠B′,∠C=∠C′△ABC∽△A′B′C′,理由是:∠A=∠A′,∠B=∠B′,∠C=∠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BC∽△A′B′C′.改变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二)动手画一画2:(1)画△ABC与△A′B′C′,使∠A=∠A′,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设法比较∠B与∠B′的大小(或∠C与∠C′的大小)、△ABC与△A′B′C′相似吗?(2)改变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按照要求作出的△ABC与△A′B′C′中,有∠B=∠B′,∠C=∠C′,因此根据判定方法1可知,△ABC∽△A′B′C′.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想一想若两边对应成比例,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SSA就不成立.大家还可以仿照上面的验证过程来进行推导,下面是小明和小颖分别画出的一个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从上面的图中可以得出结论: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三角形不相似.3.归纳总结,概括知识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几种?第一种: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定义法.第二种:即判定方法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第三种:即判定方法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第四种:即判定方法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这四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判定方法比较麻烦,需要研究三对角、三对边,而后面的几种方法最多只需要研究三对边或角.如果已知条件只涉及角,就用第二种判定方法;如果已知条件只涉及边,就用第三种判定方法;如果既有角又有边,则可考虑用第四种方法判断.4.变式训练,巩固提高(1)如下图,△ABC与△A′B′C′相似吗?你有哪些判断方法?解:△ABC∽△A′B′C′.判断方法有.①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②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④定义法.(2)下面每组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解:①△ABC∽△DEF =2∴△ABC∽△DEF②在△ABC中AB=2,AC=6 ∴ ∠A=∠A∴△ABC∽△AEF(3)∠A=120°,AB=7cm,AC=14cm,∠A′=120°,A′B′=3cm,A′C′=6cm,判定△ABC与△A′B′C′是不是相似,并说明为什么.解: =∴又 ∠A=∠A′∴△ABC∽△A′B′C′(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4)AB=4cm,BC=6cm,AC=8cm,A′B′=12cm,B′C′=18cm,A′C′=24cm.判定△ABC与△A′B′C′是不是相似,并说明为什么.解: ==,==,==∴==∴△ABC∽△A′B′C′(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5.总结串联,纳入系统本节课主要探讨了相似三角形的另两种判定方法,即三边对应成比例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培养了大家的探索精神,同时让学生懂得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学习的目的是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