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而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了符号之后即转化为小学学习的非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另外,学生通过本章前面几节课中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等有关概念的学习和应用,初步感受了描述一个有理数,应分别从符号及绝对值两个角度描述,也初步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比较、归纳、交流等一些活动,感受到了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历了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过程,具有了合作和探索的意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材分析三、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标准》对有理数运算的要求是: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能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首先在于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即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运算。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探索及应用。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4.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四、教法与学法设计法则的探索采用发现法,法则的应用采用讲授法。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课时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猜想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活动内容:提出问题:1.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球.也就是(+3)+(+2)=+5.①(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2)+(-1)=-3.②你能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吗?.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3)+(-2)=+1;③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3)+(+2)=-1;④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3)+0=+3;⑤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2)+0=-2;⑥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0+0=0。⑦2.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活动目的: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类比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进而讨论如何进行一般的有理数加法的运算。(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活动内容:1.利用数轴来表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如果我们把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5米表示什么?向东走-5米表示什么?(1)一个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多少米?或说: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多少米?(2)一个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或说: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3)一个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或说: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4)一个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或说: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3米,再运动-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2.仔细观察比较上述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运算规律?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活动目的:利用数轴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