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详细介绍了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关系密切的土地资源,意在让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状况及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2.明确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能初步理解、分析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3.能结合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该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弊端。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认识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和增强资源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让学生清醒地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不足,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行为作出正确评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实地调查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材中的插图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什么是土地?”这首短诗,让学生细细体味土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简单解释短诗的涵义和土地的概念,并适时引入新课。【板书】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学生活动】1.阅读P61的图3.3和文字说明,说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明确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并对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合理性做出简单的评价。2.阅读“信息传递”,让学生意识到我国耕地资源不足的现状,让学生有一种忧患意识。3.阅读P62的图3、4和文字材料,完成“积极参与”。【板书】土地资源分布不均1.我国三种主要农业用地的分布2.水田和旱田的分布【教师活动】教师提醒学生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点时要考虑国土面积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这一点,在总结学生活动后,引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教师活动】对于活动1,学生对照图文材料容易完成题目要求的比较内容,但学生在解释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可适当作出解释。耕地:季风区降水量丰富、湿润半湿润地区土壤墒情好,比较适宜于农耕,加之这些地区水热条件配比较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我国季风区的地形主要以平原、盆地和丘陵为主。林地:前两项与耕地类似,而从地形类型来说,只有那些人烟稀少或人迹罕至的山地更适合森林的大片存活或生长,而地势较好的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基本上都被开垦成耕地。草地:草本植物较能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对降水量、土壤和地形无特殊要求。未利用土地对于人类来说,主要是目前难以利用、开垦或涉足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就更为恶劣或严酷了。在作出适当的解释后,教师可酌情让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耕地和林地对应的主要地形区。【承转】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明确了我国的土地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人与土”和“水与土”的双重矛盾,而更为可怕的是:由于人类的无知或短见而日益严重的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问题。【板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及其制定的必要性【学生活动】1.自学P63、64的图文材料,联想你家乡土地利用中面对的严峻形势,谈谈作为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2.明确土地资源基本国策的含义。【教师活动】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多,同时各类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是一种必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生我们同样责无旁贷。【课堂小结】1.先让学生回忆、整理本节学习的内容,让部分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和体会。2.教师对学生的小结给予适当评价后,可对本节主要内容作如下总结:(板书)⑴.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