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报刊、广播影视和网络的出现、发展、繁荣的历程。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报刊、广播影视和网络的发展普及带来的影响。知识点一报刊业走向繁荣阶段时期表现出现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发展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繁荣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知识点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3)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1(4)走向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2.电视事业的发展(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知识点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特点(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影响(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史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①。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②,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1905年)[解读]①处从地域方面说明当时办报的情况。②处从办报的主体方面说明当时的办报情况。[思考]根据史料一,分析归纳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提示】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业没有持2续办下去。史料二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③……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如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④。——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解读]③处说明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较大。④处说明维新派的办报行为引起一种热潮。[思考]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提示】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2.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