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16社戏教材版本教学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修注栏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二、作者介绍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三、理解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miǎo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惮dàn:怕,畏惧。絮叨xùdao:翻来覆去说。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撺掇cuānduo:劝诱,这里是鼓励别人去做的意思。宛转wǎnzhuǎn:也作“婉转”悠扬动听。漂渺piāomiǎo: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小说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表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感知交流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1.看社戏前的波折。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3.在赵庄看社戏。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六、小结。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