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诗人“狂歌痛饮”的豪放外表下所隐藏的愤激之情2、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3、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做诗歌鉴赏试题的水平4、深刻领悟诗人于坎坷中见豪情,于不平中图奋发的积极人生观——“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反复诵读和鉴赏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语言特点,难点在于品味其中复杂矛盾的人物心情。【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质疑、解疑,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和中肯的评价。质疑环节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决定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李白与杜甫是唐诗的双子星座,他是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人称“诗仙”,他还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酒店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可以说,他和酒有不解之缘。余光中《寻李白》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写酒的名句很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今天我们学习的《将进酒》也是一首关于饮酒的诗。二、解题:《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qiãng),意思是“请”。我们以前也学过此种用法,例如:《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与“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jiang)意思不一样。读懂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下面了解一下李白经历:725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30年,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42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744年,奸佞当道,赐金返还,八年后,752年,与友畅饮做《将进酒》三、品读:1、学生诵读,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词句。明确:悲、欢、乐、愁,有悲愁,也有欢乐,作者为何而愁,又为何而乐呢。在赏析中大家要仔细体会。(提示:读书须当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2、听多媒体录音一到两遍,体会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四、诗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的发展变化,并分析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设计意图:由对诵读的赏析,水到渠成地引入对诗人情感的分析。训练学生寻找诗人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本来壮阔的写得更壮阔,同时,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诗兴勃发,比如《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李白也一样。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比喻、夸张,悲叹人生短暂,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突出青春难在,人生短暂的感慨。——悲。黄河之水,再高,怎么可能从天而降;头发白得再快,怎么可能一早一晚就会变化,这里显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明明是劝酒诗,开头不谈酒,却从黄河说起,大家想一想诗经《卫风·氓》,告诉我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比兴黄河——人生——后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金樽除表层意思外,还比喻“美好时光”,此句意思是,不能蹉跎岁月,不能虚度时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其自信,是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成就。李白是天才诗人,但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的必有用,体现在诗歌上。他渴望用世,渴望建立功业,渴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而有一种怀才不遇的苦恼,也正是这种苦恼和愁绪使他写出了华美乐章,造就了天才诗人。烹(péng)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何等豪举!何等豪情!何等狂放!——欢岑(cón)夫子,丹丘生,将(qi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