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词;了解乐府诗的特点。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脉络。3、了解本文所用的修辞格;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读全诗。2、《木兰诗》是北朝乐府中篇幅较长的叙事歌辞。“木兰”是人名,点明了诗歌叙写的对象,本诗叙写了与木兰有关的故事。3、《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4、学习生字:机杼(zhù)可汗(kèhán)辔头(pèi)鞍鞯(ānjiān)金柝(tuò)啾啾(jiū)红妆(zhuāng)云鬓(bìn)三、古汉语常识:1、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通“贴”,动词,粘贴。)(2)、出门看火伴(通“伙”,伙伴。)2、一词多义:(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2)、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3)、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贴)(4)、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3、词类活用:(1)、“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4、古今异义:(1)、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2)、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4)、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5、句式积累:(1)、省略句:“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2)、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问女所思何”。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1、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2、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五、教师小结: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