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一、说教材《致空气》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第三篇现代诗歌,是一首自读篇目,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的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二、学情分析该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点滴经验。并且本单元也已经学习了三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一些知识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这首自读诗时主要让学生在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进一步研习现代诗歌,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模仿写小诗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其思想。2、反复阅读本诗,把握主要内容和体味诗歌的情感。3、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本诗歌作者及其思想。2、反复诵读,在此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主旨。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学习用象征手法练习写一首小诗。2、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4、提问启发式教学,点拨法。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流程(一)课文引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板书课题:致空气(二)梳理文学常识1、解题题目就点明了歌颂的对象。诗除了歌颂“空气”,还歌颂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进一步研析的内容。2、作家作品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在新中国霞光满天的清晨,他曾唱出一首首真诚的恋歌;在共和国阴霾密布的季节,他曾写出一篇篇违心的文字;十年浩劫中,面对“红色恐怖”的灭顶之灾,他一次又一次用写赞美诗的笔鞭挞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挣扎;当我们的民族从恶梦中醒来,他又开始了对极左路线、对自己人生、对社会痼疾的冷峻而犀利的思考与剖析。――这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鲁迅式杂文家”的邵燕祥同志。板书作者:卲燕祥(点击课件中的“作家作品”)(三)朗读1、教师范读注意:让学生注意诗歌朗读的重音、节奏和生字词的把握。2、正音幻灯片:鼾(hān)息窒(zhì)息鼻翼(yì)厮守(sī)3、教师作朗读指导,请学生范读,作一定的点评。4、齐读听配乐朗诵。(点击课件中的“配乐朗诵”)(四)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讨论前可让学生齐读诗歌。)第一次自学展示:1、自学指导Ⅰ(点击课件中的“自学指导Ⅰ”)(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2、教学方式(一)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二)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3、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4、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出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况...